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14日電(記者高晗)13日,由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在新疆阿拉爾市對耐鹽堿水稻公開實收測產。經測產專家組現場評定,最終理論畝產結果為573.8公斤/畝。這是新疆耐鹽堿水稻首次實現萬畝連片高產。
這是10月13日拍攝的新疆阿拉爾市測產田塊現場畫面(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
測產田塊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六團十一連萬畝水稻種植區,處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為新復墾(撂荒多年)鹽堿地10694畝連片種植。新疆農科院測量數據顯示,該地塊土壤含鹽量3‰以上,PH酸堿度8.5以上,屬重度鹽堿土地。
新疆阿克蘇地區及新疆建設兵團第一師稻區面積40萬畝左右。在這里,水稻除了用來食用,還肩負著重要使命——作為鹽堿地改良的首選糧食作物,洗鹽壓堿、實行水旱(棉花等)輪作倒茬,改良鹽堿地和次生鹽堿地、防止土地荒漠化,降低土壤鹽堿及減輕病蟲害。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主任、新疆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奉斌介紹,此次測產稻種采用新稻36號耐鹽堿水稻品種,比一般耐鹽堿水稻平均單產提高了近150公斤。
“耐鹽堿水稻種植技術世界一流?!睖y產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參與測產后說,鹽堿地改良的第一年就能實現水稻連片高產,相關技術措施將在現有水資源和土壤條件下,為新疆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優化方案。
10月13日,新疆阿拉爾市測產田塊旁肉眼可見的白色鹽堿。新華社記者 高晗 攝
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2021年由科技部批復成立,已審定多類型耐鹽堿水稻新品種12個,此次測產配套推廣耐鹽堿水稻豐產栽培技術,形成以耐鹽堿水稻品種為核心,集成生物修復、節灌控鹽、調理改土、栽培調控等關鍵技術措施配套的標準化方案。
測產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尹飛虎表示,今年水稻的成功種植,不僅水稻實現高產,改良后的鹽堿地可用來種植棉花、果業等經濟作物,耐鹽堿水稻與經濟作物的輪播耕作可實現鹽堿地長期開發利用,這將進一步挖掘新疆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讓鹽堿地變良田,低產田變高產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