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觀察|習近平總書記江西之行的文化足跡-新華網

  • <wbr id="fpb1p"><th id="fpb1p"></th></wbr>
  • <form id="fpb1p"></form>
    <var id="fpb1p"></var>

    <em id="fpb1p"><span id="fpb1p"></span></em>
      <form id="fpb1p"></form>
      <em id="fpb1p"><source id="fpb1p"><option id="fpb1p"></option></source></em>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3 10/ 14 00:40:37
          來源:新華社

          第一觀察|習近平總書記江西之行的文化足跡

          字體: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調研,察看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婺源縣千年古村石門自然村。

            這三個地方都具有顯著的文化標識。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召開不久,我們用文化的眼光觀察總書記的這次考察,有新的收獲。

            (一)水脈連接文脈

            首站,來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倳浽赋?,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這是6月14日拍攝的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長江,一條流動的文化長河,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浩浩蕩蕩6300余公里,形成了羌藏、滇黔、巴蜀、荊楚、湖湘、贛皖、吳越等各具特色又交融互促的區域文化。

            對良渚古城遺址申遺作出重要指示、考察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總書記一次次深入長江流域,探尋長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博大精深。

            “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痹?020年召開的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為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指明方向——

            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

            此次在江西,總書記了解當地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等情況。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不止長江,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都在穩步推進。

            國家文化公園是有形的文化載體,梳理長江文化脈絡,以一個個地標、一段段故事、一句句詩詞等揭示水脈背后的文明密碼,讓老百姓走進公園,感受文化氣息,喚醒文明意識。

            守護水脈,即意味著延續文脈?!耙獜娜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出發,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把長江保護好?!笨倳浺陨畛恋奈幕閼咽刈o母親河,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留下看得見、摸得著、能回憶、能講述的中華文明。

           ?。ǘ┘妓嚦休d文脈

            第二站,來到景德鎮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了解陶瓷文化保護傳承。

            這是近日拍攝的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新華社記者 胡晨歡 攝

            總書記在考察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至今從未斷流,陶瓷是中華瑰寶,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

            千年窯火從未熄斷,陶瓷文化從未中斷,這是中華文明連續性的一個例證,是文化自信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底氣。

            揉泥、拉坯、修坯、彩繪、施釉……陶瓷文化代代傳承,離不開能工巧匠的匠心與創新。

            在景德鎮,總書記饒有興趣地了解制瓷技藝流程等,同非遺傳承人親切交流,不時贊賞他們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勵他們秉持藝術至上,專心致志傳承創新。

            蘇繡、苗繡、加牙藏毯……在地方考察調研中,總書記總會同非遺傳承人交流,向他們了解手藝祖傳幾代、工藝的特點、文化的含義等。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總書記珍視非遺傳承人的工匠精神和創新基因,激勵傳統文化代代相傳、薪火不斷。

            如今,千年陶瓷文化擁抱“年輕態”和“國際化”,形成文化產業,實現了造福人民生活和文化傳承發展的共同繁榮。

            “實現了陶瓷文化保護與文旅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加強創意設計和研發創新”……通過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生生不息的陶瓷文化,不斷賦能中國文化新力量、開創對外交流新通道、豐富百姓生活新圖景,綻放著恒久的文明光彩。

            (三)鄉愁匯聚文脈

            第三站,走進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了解濕地公園生態保護、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

            這是近日拍攝的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新華社記者 高敬 攝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p>

            中國特色的農事節氣、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自然樸實的農業景觀、耕讀傳家的祖傳家訓、鄰里守望的鄉風民俗……這些中華文化的鮮明標識匯聚在傳統村落里。

            石門自然村留存大量的徽派建筑,這里村落、樹林中生活著我國獨有的鳥類藍冠噪鹛,家家戶戶都有朱子家訓等,集聚著徽文化、朱子文化、非遺文化等。

            面對熱情的村民,總書記親切地說,希望你們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傳統與現代對接、發展與保護兼顧中,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指引鄉土文化的延續振興、鄉愁記憶的永久存儲。

            文化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浩浩蕩蕩的萬里長江、五彩繽紛的陶瓷文化、矗立千年的傳統村落……以不同的形式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碼。

            正如總書記所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此,才能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策劃:霍小光、沈錫權

            監制:張旭東、張曉松、李興文

            主筆:黃玥、黃浩然

            視頻記者:武笛、張僑、饒饒、丁汀、周旋、朱高祥、張嘉琪、牛小溪、蘇軼人、吳飛座、孔令杭、楊焱彬、馬曉冬、王慰、陳凱茵、余剛、彭菁

            統籌:邱紅杰、羅輝、王絢、林暉

            視覺 | 編輯:吳晶晶、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江西分社聯合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15741
          亚洲日韩av在线,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国产精品久久一国产精品,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 最近2018年中文字幕 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 91精品色婷婷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片在线超爽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久久中精品中文字幕 A片不卡无码国产在线 欧美人与黑人牲交全过程视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 国产 欧美 精品 在线